首頁 | KISSCLUB關於KISS | 業務專線 07-3393999

CHICAGO / 芝加哥樂團

70年代初期,一個樂團的生死完全取決於電台,芝加哥合唱團(Chicago)以銅管樂風格引領流行風潮,締造出無數充滿獨特與全然原創歌曲的作品,讓美國傳媒從洋溢快樂的TOP 40播歌取向,緩緩的轉型成曲式較為繁複、多元且自由的調頻電台播歌品味,他們是第一支以管號樂為主體樂器的搖滾樂團。

這支具有先鋒精神的隊伍在70年代中期作了一次有趣的轉折,蛻變成史上單曲成就最優異的搖滾樂團之一,一路走來,總計有十五張專輯銷售獲頒白金唱片,每一張專輯賣出一百萬張,甚至更多。

相當巧合的,芝加哥合唱團的故事就是在這個多風之城開展,1967年,熱中於管弦樂的薩克斯風樂手華特帕拉柴德(Walt Parazaider)與唸德保羅(DePaul)大學的同學-李洛南(Lee Loughnane喇叭手)、詹姆斯潘克(James Pankow 長號樂手)組成一個樂團,帕拉柴德解釋組團的點子時表示,當初只是想要作一點點改變,到德保羅與美國南部地區的俱樂部玩玩搖滾樂,他自己傾向於能跟芝加哥交響管弦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來個真格的同台演出,這支日漸茁壯的隊伍不久後即加入了泰瑞凱斯(Terry Kath吉他手)、羅伯蘭姆(Robert Lamm鋼琴)兩位優秀的歌手與鼓手丹尼塞洛芬(Danny Seraphine)。

他們管自己的團名叫做Big Thing,事實證明,他們一出道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態勢,雖然泰瑞凱斯是位風格創新、振奮人心的吉他手(*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也是他的頭號樂迷),但管號樂才是樂團的焦點所在,他們以彈奏披頭四合唱團的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Magical Mystery Tour這些一般傳統樂團不敢碰的歌曲,風靡美國南部一帶的酒吧,這支樂團在組團的第一年又加入了貝斯手彼得塞特拉(Peter Cetera),他那飆高的男高音音色讓這支樂團的和諧風格更見完美,一種完美的聲音就這樣誕生了。

德保羅一地的老友詹姆斯威廉葛利柯(James William Guercio)剛以製作哥倫比亞音樂廠牌旗下的巴金漢樂團(The Buckinghams-67年冠軍曲Kind Of A Drag)的成績闖出名號,葛利柯接下Big Thing樂團的經紀人職務,向哥倫比亞音樂廠牌評估自己對Big Thing樂團的看好度,他將樂團遺師至加州的洛杉磯,與音樂產業保持更近的距離。

哥倫比亞音樂廠牌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對葛利柯的新發現作出決定,很幸運的是,葛利柯在那一年製作了血汗淚合唱團(Blood,Sweat & Tears)的第二張同名專輯,那張專輯的成功讓哥倫比亞音樂廠牌確信一支融合搖滾樂與管號樂的東西真得是有賺頭,葛利柯開始為一支情同手足的樂團的首張專輯動工籌製,剛進入1969年的前幾個禮拜,Big Thing樂團更名為芝加哥樞紐合唱團(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包含兩張唱片、十二首歌曲的野心之作「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於1969年的春季上市,有七首歌曲的長度都在六分鐘以上,專輯凝聚了七位團員所散發的硬式搖滾、節奏藍調、爵士與生猛帶勁的即興樂風,此張處女作在較具實驗精神的調頻電台年代中迅速成為一張暢銷大碟,不過卻未能打造出一首暢銷的單曲。

樂團作了一點點的犧牲後,沒有暢銷單曲的狀況一下子就解除了,1970年1月,樂團在濃縮團名的情況下,發表另一張定名為「Chicago」(*又被稱為「Chicago II」)的同名雙唱片專輯,葛利柯將團名精簡完全是基於邏輯上與現實上的考量:因為,當時芝加哥真正的樞紐-市長李察達利(Richard J. Daley)揚言要採取法律行動。在由潘克執筆、凱斯主唱的Make Me Smile(*此張精選輯收錄的是含有另一首歌曲Now More Than Ever的版本)與蘭姆執筆、塞特拉主唱的25 Or 6 To 4的聲勢助威下,專輯的商業成績讓芝加哥合唱團的團名縮水事件變得微不足道,Make Me Smile是從長號樂手潘克那段長度幾乎佔去整張專輯第二面內容的樂曲Ballet For A Girl In Buchannon所精萃出來的歌曲,就一首單曲而言,它所夾帶的動能完全從汽車的揚聲器直接引爆出來,生氣盎然的管號樂突顯了凱斯紮實的節奏藍調嗓音,Make Me Smile跟當時的歌比起來就是不一樣,同樣萃取自Ballet For A Girl In Buchannon的細膩小品Colour My World則成為新世代典型的畢業舞會招牌歌,也提前揭示了芝加哥合唱團不久後成為重量級抒情歌樂團的指標。

儘管調頻電台寵愛有加,芝加哥合唱團將組曲與樂章作段落切割與即興創作的傾向,對於希望樂團能延續早期氣勢的CBS音樂集團高層來說顯得有點為難,1971年1月,專輯「Chicago III」發行,處女大碟「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時期的作品經過錄音室利刃剪輯後,此種作風為樂團引爆了Questions 67 And 68、Does Anybody Really Know What Time It Is?、Beginnings三首遲來的暢銷曲,三首歌通通出自蘭姆之筆,同年年底,樂團總計有八首新、舊歌曲攻入全美TOP 40,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從長度較長與更具野心的作品雕琢而來。

樂團的專輯一直都很暢銷,有時賣得超好,雖然葛利柯曾在「Chicago」的內頁文字中自負的撂下'這張成品應該透過連續性的方式去體驗'的堅持,但是,他們成為暢銷單曲走向樂團的命運早已注定,芝加哥合唱團是70年代少數能夠在多位主唱的情況下持續創造暢銷曲的樂團,每一位主唱都有非常不一樣、非常獨特的歌聲,樂團烙印的風格非常強烈,非常具有一致性,相當容易辨認,蘭姆、凱斯與塞特拉三人都有擔綱主唱的暢銷曲,成功讓他們更有避免自我重複的信心,這股驚人的力量一但釋放,芝加哥合唱團持續成為當代最成功的美國樂團的地位是難以超越,無論是怎樣的高音唱腔、歌曲節拍,不管主唱是誰,他們的每一首單曲都能進榜,大部分的單曲成績更是輝煌。

那是一種具有其時代性與全球性共鳴的聲音,1973年專輯「Chicago VI」中的Feelin' Stronger Every Day依然是集芝加哥合唱團早期優異風格之大成的典範,聽到塞特拉唱出oh,yeah馬上就能很清楚的感染到熱情風采,熱情持續堆積,最後在出色與喜悅的管號樂聲中導入末尾的高潮,同樣的,Saturday In The Park以簡單的曲式作掩護,就跟所有傑出的流行單曲一樣,在聽歌者真得用心去聽之前,他是聽不出編曲的繁複性的,好的流行歌曲聽起來就是很棒。

從心情快樂的Just You 'N' Me到充滿懷舊氣息的Old Days,電台對於樂團的每一次發行都給予熱情的擁抱,芝加哥合唱團的風采列車一路風行了好幾年,未曾嚐過任何的挫敗(*何必玩弄成功呢?),歷經嚴厲的巡迴演唱考驗,樂團的領導核心不得不在很快的時間內放棄了雙張唱片的專輯概念,他們在葛利柯坐落於落磯山脈地區,新蓋好的-馴鹿牧場(Caribou Ranch)錄音室進行錄音,不過,樂團也並未放棄美國西岸的音樂精神,1974年專輯「Chicago VII」中的Wishing You Were Here,葛利柯徵召了海灘男孩合唱團(The Beach Boys)的團員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丹尼斯威爾森(Dennis Wilson)、艾爾賈汀(Al Jardin),來點夢幻的加州合聲。

1977年,芝加哥合唱團親密的手足之情開始有鬆動的跡象,葛利柯因商業與創意的考量因素而遭到解雇,長期以來,樂手們對於樂團的精神導師執意於用羅馬數字符號作為專輯名稱的舉動感到不悅(*羅馬數字符號在70年代中期就已經被視為過氣的東西,芝加哥合唱團當時正準備發行「Chicago XI」專輯),專輯封面上一直以樂團的標準字樣作變化,而沒有放團員的設計方式也讓團員不甚滿意。

芝加哥合唱團踏出新步伐,1978年,樂團發行首張不以數字當標題名稱的專輯「Hot Streets」,封面上依然有著名的樂團標準字樣,不過卻加上了樂團的全彩團體照,「Hot Streets」也是樂團第一張沒有凱斯參與錄製的作品,凱斯在同一年稍早因為槍傷誤傷自己而身亡,他們體會到凱斯的過世與葛利柯的分道揚鑣都是樂團第二階段已經展開的徵兆。

轉投Full Moon/華納音樂廠牌,製作人大衛佛斯特(David Foster)的入列,1982年專輯「Chicago 16」中由塞特拉與佛斯特合寫的Hard To Say I'm Sorry成為一首非常受歡迎的單曲,歌曲柔緩的大眾化情歌路線讓一些團員不太自在,但是,無庸置疑的,芝加哥合唱團的第二波流行風潮已經揚起,樂團的「Chicago 16」、「Chicago 17」兩張專輯都賣出白金唱片佳績,這對一個成軍很長一段時間的藝人而言可說是前所未聞。

在專輯「16」錄製期間加入樂團的歌手/吉他手/鍵盤手比爾查普林(Bill Champlin)以84年專輯「17」中的暢銷曲Hard Habit To Break再現樂團多位主唱創造不同暢銷曲的光榮傳統,他渾厚且充滿靈魂樂風味的演唱方式正是樂團所需的助力,芝加哥合唱團就這樣屹立於整個80年代,Only You接著成為一首跨國性的暢銷單曲,不過,在為樂團演唱抒情排行大作You're The Inspiration後,塞特拉就離團,專注於個人的歌唱事業。

芝加哥合唱團團員立刻找來貝斯手傑森雪夫(Jason Scheff)為樂團之後的作品擔綱主唱大任,讓樂團的優美歌聲不致於斷炊,雪夫的歌聲真是個完美的搭配,專輯「Chicago 18」中的Will You Still Love Me ?跟專輯「Chicago 19」中的暢銷曲I Don't Wanna Live Without Your Love都是極為成功的暢銷曲,在由查普林擔任主唱、80年代暢銷金曲創作家黛安華倫(Diane Warren)與亞伯哈蒙(Albert Hammond)攜手打造的暢銷曲Look Away的排行氣勢帶動下,「Chicago 19」也成為一張白金專輯,單曲在美國銷售獲頒金唱片,更成為芝加哥合唱團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單曲之一。

暢銷取的輝煌年代在1991年專輯「Twenty 1」中的Chasin' The Wind與You Come To My Senses推出後暫告一段落,不過,就在1995年,出自專輯「13」的作品Street Player被布魯克林區的製作人/DJ 肯尼岡拉茲(Kenny 'Dope' Gonzalez)相中作為歌曲取樣,將Street Player融合成The Buckheads樂團轟動英美的暢銷舞曲大作The Bomb!(The Sounds Fall Into My Mind)。

芝加哥合唱團持續進行大膽的創意融合,聽聽他們在1995年專輯「Night & Day: Big Band」中改編音樂大師路易斯普萊瑪(Louis Prima)的經典大作Sing,Sing,Sing(*與The Gipsy Kings吉普賽國王合唱團合作)就知道,就算他們未再推出新歌,因為此張精選輯所蒐錄的精湛與不朽音樂作品,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饒富生意的地方。
發行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