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觀點】別人請吃飯,要記住「3不要」,不然人緣會越來越差

/盧治楚

作者:簡影 

來源:十點讀書 

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朝,我國的飲食禮儀便已經初具雛形,餐桌文化也自此而源遠流長。所以從古至今,中國人無論是操辦家中的大事,或是處理個人的私事,都喜歡以吃飯的形式解決。而人情的往來,常就在推杯換盞中進行,彼此感情的交流,也在觴籌交錯中往復。

朋友之間請客吃飯,如今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社交活動,但其中也需要注意許多細節問題。尤其是當別人請自己吃飯時,請牢記這3個「不要」,否則人緣會變得越來越差。

1.不要兩手空空

《禮記》中有言:「禮尚而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無論與對方的關係多好,交往時也要注意投桃報李,有來有往的感情才能穩固而長久。別人請自己吃飯,既是在聯絡感情,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慷慨,自己應當心存感激。然而有些人並沒有將此事看重,認為別人的盛情款待是理所當然,赴宴之時兩手空空。若是雙方的互動頻繁,彼此的感情也比較深厚,可能為主一方並不會介意。但如果自己是受邀一方,每次接受邀請便隻身赴宴,只帶了一張好吃的嘴,便是有失禮節。

2.不要過分挑剔

之前刷網路的時候,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段子:

某公司的一個部門有人業績突出,當月發了一筆獎金,於是她便決定請部門同事小聚一下。她原本計劃請眾人吃一頓燒烤自助,但部門中有個同事表示不同意,說自己想吃火鍋。在其他人的勸說下,同事不情不願地答應下來,但吃飯的時候仍在挑三揀四,抱怨不斷。又是嫌這家店的味道不好,又是嫌飯菜的量太少,性價比又低還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大家愉快的氛圍,也在這位同事一聲聲的抱怨聲中煙消雲散,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從心理學上而言:「挑剔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界限入侵。」正是因為太過自我,所以才會毫無邊界的挑剔對方,看似是性格差異,實則是修養問題。作為被邀請的一方,原本就沒有太多的發言權,若是接受邀請,就應該做到客隨主便。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個性,主人請客的地點和飯菜,或許不是自己的所愛。但是為客一方的人,也應該保持基本的社交禮儀與尊重。

在自己家中,你可以挑肥揀瘦,率性而為,但出了家門,其他人並沒有義務去包容你的任性。正如林肯所說:「挑剔自己是一種品質,但挑剔別人則是一種缺陷。」一個喜歡挑三揀四的人,多半也不會有人願意真心相交,只會讓人對其敬而遠之。

3.不要得意忘形

有時候,別人請客是有求於人,想要透過這頓飯拉近彼此的距離,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在飯局上,求人辦事的一方往往姿態更低,可能會吹噓誇耀一番,將自己奉為上賓。許多人聽著對方的阿諛奉承,加上酒精的輪番轟炸,一時間便開始忘乎所以。別人提出的請求不假思索地答應,別人想要的東西信誓旦旦地許諾,完全失去了理智。

南懷瑾先生曾說:「人在得意之時,最容易暴露出愚不可及的模樣。」越是得意忘形,越容易說出志得意滿的大話,狂言妄語太多則會堵住自己的後路。明朝末年,崇禎當皇帝時可謂是內憂外患,遼東有後金軍的騷擾,關內則有農民軍的起義。為了快速平定四方擾攘,崇禎對手下有能力的大臣常常委以重任,而袁崇煥便是其中之一。因在遼東曾多次擊退後金軍,崇禎召見宴請了袁崇煥,並許以高官厚祿。袁崇煥一時頭腦發熱,對崇禎許諾「五年平遼」的大話,崇禎信以為真,大加讚賞。可不到三年時間,後金軍便繞道殺到北京城下,袁崇煥誇下的海口不攻自破。雖然袁崇煥率軍擊退了後金軍,但也徹底惹怒了崇禎,他最後也因此而殞命。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多大的能力就辦多大的事兒,沒有金剛鑽,就別攔瓷器活。贏得了一時的風光炫耀,最後卻失去了更多,反而是一種得不償失。

結語:

孟子有云:「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任何一種社交的本質,除了是利益的相互交換,更是真心與真情的往來。掌握彼此尊重的界限,同時也要照顧他人的心情,感恩對方的情誼。小到與人吃飯相處,大到和人合作共事,我們都要懂得,顧及旁人,讓利於人。讓他人愉悅,自己也能舒心,當他人有路時,自己也能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