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J 部落格─走過,彩虹橋

文/DJ 芳翎

看過了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便對於這個位在南投縣仁愛鄉的部落,充滿了好奇。因緣際會下進行了一趟清流部落之行,在心中埋下了小小的種子,慢慢的發芽、蔓延著。小學課本上的「霧社事件」,原來背負著這麼沈重的一段往事。

賽德克族,原本是被合併在泰雅族的。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僅將臺灣原住民分為七族: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阿美族、雅美族,這個時候的賽德克族被劃入泰雅族中。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沿用日本的分類方式,一直到2008年4月23號,才把賽德克族從泰雅族中獨立出來,成為臺灣原住民的第十四族。
這次行程的第一站「互助村」,在原住民族語中指的是古路邦部落,古路邦的意思就是清流,因此也稱做清流部落,村民主要是賽德克族的霧社群後裔。

擔任這次活動導覽的就是清流部落中,留美返鄉的在地居民 – 馬姮巴丸(Mahung Pawan)老師與她的妹妹,透過她們的親身介紹,能夠更深度、更詳實的貼近這裡的生活。更有趣的是,她們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莫那魯道。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溫嵐飾演的是她的祖母,她則演部落耆老;演完電影後,她回到部落開民宿,開始紀錄賽德克族人狩獵文化,帶著部落弱勢兒童學習族人文化、傳統歌謠和舞蹈,也帶著孩子到中國參訪交流,為孩子搭建起另一個舞台。

 

馬姮巴丸老師的名字也都很有趣,都是由長輩的名字沿襲而來,「馬姮」是祖母的名字,「巴丸」則是父親的名字。馬姮巴丸老師說,族人基本上都不太喜歡提到這段傷心的歷史,一方面他們不希望將仇恨與痛苦再傳遞給下一代,另一方面也是耆老們大多避談此事,故族人們也隨之避談。因此我們可能只能從小學的社會課本上,簡單的讀到幾個「霧社事件」,簡單的帶過了那段三、四十年的痛苦、矛盾與血腥。

 

踏入清流部落,可以沿清風路慢慢的逛著部落,感受一下部落的生活節奏;爬到派出所的階梯上俯瞰一下部落,這就是當時高壓統治時,日軍監看部落的位置;走到「餘生紀念館」,你可以更深切、清楚的瞭解整個霧社事件的始末;選擇入住民宿,或在溪邊的營地露營,遠離喧囂,寧靜的享受屬於你的慢活悠閒時光也是不錯的。另外,亦可以安排大約半天的行程逛逛部落,尋找那段日據時代留下的歷史點滴。馬姮巴丸希望由歷史、文化層面來帶起部落的觀光旅遊發展。一方面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史事,另一方面也能帶入更多的遊客來到清流部落,活絡部落的生命力。

 

這次的體驗,包括了紋面、織布、打獵和獵人便當DIY。女生紋面紋在臉頰兩側,代表的是織布技法的熟捻程度,越熟練則可以紋越寬的面;男生則是紋在頭額下巴。男生的紋面則代表著成年與勇武。不只紋面,連傳統的竹簍,也有分男用與女用。主要的差別在於背法的不同,男生是以雙肩背的方式,女生是以頭背的方式。另外,由於拜訪部落時,正值梅花盛開之際,美景處處驚喜連連,但花季時有花相伴,無花時卻又是另一番景緻,不妨利用時間來到這世外桃源好好感受體驗原鄉部落的人文風貌!

Leave a Comment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